如果用一门外语来描述自己的过去,你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吗?
酷炫脑作者|陈璞玉
编辑|Mandy
心理学家们早已发现,人们对自我 (self) 的认知与人们的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过去的回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多时候是基于大脑中储存的与“自己”相关的回忆,所以失忆症其实并不仅仅像电影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只是失去了对身边人和事物的记忆,患者还会面临整个自我系统的崩塌,也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图源:wiffle
在1943年,一位23岁的俄罗斯士兵 Zasetsky 因为在二战中脑部左枕顶区域(left occipito-parietal region)严重受伤,导致他患上了失忆症(amnesia)。他后来在日记里写到:
“我就像生活在一片迷雾当中,仿佛一直都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中,我的记忆一片空白…我脑海里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无意义的图像,我无法理解它们是什么。这种病太可怕了,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在我身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然而,更可怕的是,左脑的损伤还让他患上了失语症(aphasia),他没办法听懂别人的话,也想不起身边各种事物的名称,甚至在想要表达的时候想不起一些单词。
然而,坚强的 Zasetsky 并没有被这一切打倒,他开始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当下发生的事情。虽然因为失语症的原因,他每一次只能写几句话,但他坚持了整整 25 年,写了超过 3000 页的日记,并通过这一点一滴的“自述”,慢慢地“拼凑还原”出了自己的人生。
治疗 Zaesetsky 的神经心理学家 Alexander Luria 所著相关书籍,图源:abebooks.com
在此之后,科学家们陆续发现,语言在自传体记忆当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语言能够把我们对过去事件的回忆,以及彼时和此时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有逻辑地整合到一起,形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lifestory)。
既然语言是我们人生故事的载体,那如果双语者(bilingual)或者多语者(multilingual)换另外一种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过去,他们的人生故事会不一样吗?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Schwanberg(2010)和他的同事们邀请了 19 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双语患者参与了一次实验。
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母语为西班牙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患者,并且同时伴有 4 种以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研究者们把他们分为两组,每组人都被要求回忆一段童年时的创伤经历,并分别用 2 种语言描述出来。
为了避免描述顺序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第一组人需要先用西班牙语描述,后用英语描述;第二组人的描述顺序则正好相反。描述完毕后,每个人将要对自己的创伤回忆以及 PTSD 症状的强烈程度进行打分。
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先用哪一种语言描述自己的经历,当人们采用自己的母语来描述童年的悲痛经历时,他们对细节的回忆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 PTSD 症状会比使用第二语言描述时强烈得多。其中有一个参与者,当她从英语切换到西班牙语(母语)重新描述自己的过去时,她才说了几分钟,语速就渐渐放缓并且强烈要求暂停回忆,因为母语回忆激发出了她关于童年一场车祸的视觉记忆——她仿佛看到受伤的父亲和自己一起躺在救护车里。她说:“这一切仿佛在我面前又重演了一遍,而我在说英语(外语)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体验。”
除了临床心理治疗的试验外,许多对新移民双语者的记忆研究也发现,语言对记忆的提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研究者们发现,在自由回忆(free recall)以及给提示回忆(cued recall)的任务中,大多数新移民在使用母语时,能提取出更多更详细的移民前的回忆,而当他们使用第二语言时(也就是移民后国家所使用的语言),他们能回忆出更多移民后所经历过的事情。
这一现象在临床中被称为“标签”效应(tagging)。
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形成首先需要经过大脑的“编码”(encoding)。在编码过程中,大脑的海马体(hippocampus)会收集整合来自我们感官的各种感知信息(perception),并和前额叶(frontal cortex)一起分析这些信息的价值。经过筛选后的有价值的记忆,则会被保存为长期记忆。等到需要使用这段记忆的时候,大脑又会重新把记忆从无意识层面“提取”(retrieve)到意识层面。
而在编码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则会成为此记忆的一个特有的“标签”,如果在提取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与编码过程所使用的语言相一致的话,提取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用其他的语言来提取自己的记忆,只不过当提取与编码的语言相一致时,我们能提取出更多、更详细、更生动并且更富情感的记忆。
这一发现对临床心理治疗的意义在于,对于广大双语者或者多语者患者,心理治疗专家们也许能通过让他们用不同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过去,让患者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人生,为治愈和康复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Pavlenko, A. (2014). Narrative worlds. In The Bilingual Mind: And What it Tells Us about Language and Thought (pp. 169-20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doi:10.1017/CBO9781139021456.006
Schwanberg J. (2010) Does language of retrieval affect theremembering of trauma?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11 Google Scholar,1, 44–56.
作者简介: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心理学硕士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往期文章:
想看更多文章,还可以在公众号“酷炫脑” 搜索关键词:
记忆、抑郁、强迫症、上瘾、睡眠、衰老、意识、专注力、发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药、智商、情商、抗压、心理弹性